第一週 | 1 | 相見歡、課程大綱、台灣常見野菜簡介與辨識技巧 | 1.課程運作方式及大綱說明 3.自我介紹、選舉幹部4班級運作公約 5.台灣常見野菜簡介與辨識技巧。 |
第二週 | 2 | 認識十字花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(一) | 1.十字花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生長環境、食用部位及營養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實體植物辨識與介紹 3.小組主題討論與心得分享 |
第三週 | 3 | 認識繖形花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(一) | 1.繖形花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生長環境、食用部位及營養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實體植物辨識與介紹 3.小組桌遊與心得分享 |
第四週 | 4 | 認識菊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(一) | 1.菊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生長環境、食用部位及營養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實體植物辨識與介紹 3.小組桌遊與心得分享 |
第五週 | 5 | 野外可食用植物食養設計與製作(一)節慶篇(校外課,全天) | 1.菊科草仔粿野菜辨識及採擷。 2.菊科草仔粿料理實作.3.成品展示拍照與品嚐 4.問題探究與心得分享 5.器具清洗&場地回復 |
第六週 | 6 | 全天課後補休 | 學員書寫心得報告 |
第七週 | 7 | 認識桑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 | 1.桑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食用部位及營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園區戶外植物辨識 3.小組討論與分享 |
第八週 | 8 | 認識芸香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 | 1.芸香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食用部位及營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園區戶外植物辨識 3.小組討論與分享 |
第九週 | 9 | 公民參與週 | 社大辦公室安排之講座或活動 |
第十週 | 10 | 認識唇形花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 | 1.唇形花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食用部位及營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園區戶外植物辨識 3.小組討論與分享 |
第十一週 | 11 | 認識蕁麻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 | 1.蕁麻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食用部位及營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園區戶外植物辨識 3.小組討論與分享 |
第十二週 | 12 | 校外教學-市區公園步道植物導覽講解 | 校外教學-桃園市區公園步道植物導覽講解 |
第十三週 | 13 | 認識保種與育種 | 1.保種的重要性。 2.育種實作 |
第十四週 | 14 | 認識殼斗科種子及植物,殼斗科種子自然物實作 | 認識殼斗科種子及植物,殼斗科種子自然物實作 |
第十五週 | 15 | 認識棕櫚科種子及植物,棕櫚科種子自然物實作 | 認識棕櫚科種子及植物,棕櫚科種子自然物實作 |
第十六週 | 16 | 認識莧科、馬齒莧科野外可食用植物及生活應用 | 1.莧科、馬齒莧科野外可食用植物之:形態與辨識要領、食用部位及營成分、文化典故及生活應用2.園區戶外植物辨識 3.小組討論與分享 |
第十七週 | 17 | 野外可食用植物食養設計與製作越式料理野菜風(期末成果展) | 1.唇形花科、繖形科野菜辨識及採擷。 2.唇形花科、繖形科野菜料理研發及實作。3.成品展示拍照與品嚐 4.Q&A問題探究與心得分享 5.器具清洗&場地回復 |
第十八週 | 18 | 成果展準備周 | 指導同學們準備成果展各項工作 |